close
人們常常說什麼知足常樂的道理。
其實這都是「廢話」一句。
誰會不明白這道理呢?
但為何人,就算說這句話的人,當這不足感來到,一樣無法知足常樂!
反而我會說,先去覺察這股「不足夠」的恐懼感是來自自己什麼地方?
尤其閘門54,底輪的壓力出現時會轉化成為覺得「不足夠」的假象,然後迫使自己向外追求,直到壓力化成動力在追求過程中釋放盡才停下。
但當底輪再受干擾壓力再來,這恐懼不足的體驗再次出現迫自己向外追、而忘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。
因為,這種不足感,一直是從內裡湧出來,跟當下外在所擁有的任何事無關。
當這種不足感出現,讓人突然感到當下所擁有的都是身外物,不是真正的擁有,要努力向外爭取更多,而視野就放在外間未擁有的人事物中。
這亦不是關於學習知足常樂,因為這是覺察內在反應,而不是學習得來。
要學習,意味著自己沒有這能力,反而更加重了自己不足感及這閘門而來的傾向,然後越追越感到不足,不敢停下,怕最終會出現一無所有的結果。
覺察這聲音,它的目的是釋放底輪壓力,能聽得出這聲音背後的壓力,不被它支配而恐懼不足到追求。
當發現這不足感出現,停一停自己思考一下,真是否足?還是閘門54的作用?
如果當下在我別的閘門會有什麼不同?
看看眼前一切擁有的事。
讓自己離開這種不足感的支配,才能夠真正體驗到:
知足常樂。
其實這都是「廢話」一句。
誰會不明白這道理呢?
但為何人,就算說這句話的人,當這不足感來到,一樣無法知足常樂!
反而我會說,先去覺察這股「不足夠」的恐懼感是來自自己什麼地方?
尤其閘門54,底輪的壓力出現時會轉化成為覺得「不足夠」的假象,然後迫使自己向外追求,直到壓力化成動力在追求過程中釋放盡才停下。
但當底輪再受干擾壓力再來,這恐懼不足的體驗再次出現迫自己向外追、而忘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。
因為,這種不足感,一直是從內裡湧出來,跟當下外在所擁有的任何事無關。
當這種不足感出現,讓人突然感到當下所擁有的都是身外物,不是真正的擁有,要努力向外爭取更多,而視野就放在外間未擁有的人事物中。
這亦不是關於學習知足常樂,因為這是覺察內在反應,而不是學習得來。
要學習,意味著自己沒有這能力,反而更加重了自己不足感及這閘門而來的傾向,然後越追越感到不足,不敢停下,怕最終會出現一無所有的結果。
覺察這聲音,它的目的是釋放底輪壓力,能聽得出這聲音背後的壓力,不被它支配而恐懼不足到追求。
當發現這不足感出現,停一停自己思考一下,真是否足?還是閘門54的作用?
如果當下在我別的閘門會有什麼不同?
看看眼前一切擁有的事。
讓自己離開這種不足感的支配,才能夠真正體驗到:
知足常樂。
全站熱搜